返回第131章 预告片所引发的……歪楼(1 / 2)华娱凶猛首页

忙碌的1月终于要过去了,年关将至,还有一天,学生们就要回家准备过年了。到时候,我也就解放了。很抱歉这几天没能及时更新,不当老师,永远不知道孩子能有多熊。一节课下来血条都空了,这几天我每天都睡接近10个小时,就这,第二天还经常精力不足,熊孩子真是世界上最可怕的物种。。。

从明天起,可以清闲一些,到时候就能把这几天欠下的更新给补上。再次致歉,也再次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

早在去年,赤壁就初步确定了自己的上映日期2008年7月10日,英雄记随后跟进,也定于2008年7月10日上映。这个消息一曝出来,整个行业都知道,两个三国题材的大片,这次是要对着干到底了。

虽然后来,安云天在王永松的劝说下,主动退了一步,将档期延后10天,调整到7月20日,但那种敌对的姿态已经表露出来,任是谁也知道,由安云天带领的雷霆影业,对港台影视圈的敌意是多么的大了。

如果是前几年,任何一家大陆影视公司敢这么干,不说其中涉及的利益之争,便是为了自己的脸面和权威,吴羽森等人也要用尽各种手段,把对方摁下去,不搞得对方身败名裂,永世不得翻身决不罢休。奈何那时的雷霆影业,璀璨人生1明星恋人势头正足,风靡亚洲,之前又拍出过士兵突击这种影响极大、极其符合主旋律的电视剧,还立场鲜明的表达了自己积极向官方靠拢的文艺创作思想,本着千金市马骨的古老智慧,官方也不能轻易让雷霆影业被干掉,人家这么忠心,又这么能干,你却任他自生自灭,冷眼旁观,如此做派,必然让人心寒,以后还怎么带队伍?

如今,距离安云天在2006年4月香港国际电影节上说出那番狂言,已经过去两年。这两年时间里,雷霆影业的成长速度之快,超过了所有人的想象,不是没有人想过遏制它崛起的势头,只是,因为官方的回护,他们和港台电影人一样,只能干看着,却不能真的下什么重手。

除非,雷霆影业自己犯错,让他们有可乘之机。

这次和赤壁的正面对撞,就是一个极好的可乘之机。

“可惜,安云天怎么就没硬气到底,让英雄记和赤壁同一天上映?那样的话,估计能死的连渣都不剩,最起码,也是个两败俱伤。”

圈里持有这种想法的人,绝不在少数。

“不过,看这两款预告片,英雄记也不像有什么大卖的前景太过于拘泥于历史了!”

太过于拘泥于历史,这是专业人士看到的英雄记的第一个破绽。

很多人都奇怪,为什么那些电影创作者,就是不肯老老实实的按历史事实来拍,非要拍出些四不像的玩意儿来恶心人?想来想去,只能归因于编剧傻逼,导演脑残。他们却不知道,越是尊重历史的影视作品,往往扑得越惨因为大多数观众,真的对历史,就不是那么感兴趣。

最典型的就是大明王朝1566和走向共和,严格说起来,这两部片子篡改历史的地方也不少,里边有许多创作者自己的私货。但相比于其他同类作品而言,确实能称得上尊重历史,然后,两部作品都扑了。

粉丝们将其归因于官方或者电视台的压制,总觉得凭着片子的质量和口碑,一旦重播,必定能碾压眼下无数脑残剧,大大提高中国电视剧的质量。他们总是不愿意承认和正视的一点是:片子不重播,也许原因真的没有那么复杂,也许真的仅仅是因为,观众不喜欢看,仅此而已。

观众不喜欢看严肃的历史题材作品,这是自古以来就证明了的。否则,同样是讲三国历史,为什么三国演义要比三国志更受欢迎?为什么罗贯中们就是不肯老老实实的把三国志之类的历史故事翻译成白话文?为什么要加入那么多花里胡哨、奇形怪状的东西?为什么要把诸葛亮这位法儒结合的名臣,塑造成装模作样、呼风唤雨的妖道?

因为热闹,因为好玩,因为群众的审美层次就是这样的。千百年前是这样,千百年后还是这样,倒不必说现在的人们糟蹋老祖宗的东西,反正老祖宗也从来没把好东西当过宝。真正能慧眼识珠,并且真的把那些珠子细细揣摩钻研的,从古到今,都是少数。

所以,大明王朝1566是好作品,我们承认,所以我们给它高评分但我们就是不看。

所以,三国志是好作品,我们承认,把它和史记并列,与汉书后汉书同为前四史之一,享受万代尊崇但我们就是不看。

我们还知道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作品是好东西,知道那浩如烟海的哲学、美术、历史、科技、音乐、建筑、法律、政治、经济等等各个门类的经典作品,都是好东西,但我们,就是不看!

卖得最好的,永远是哈利波特这类好玩有趣的作品,但凡有点常识的,都知道哈利波特没法跟百年孤独比,但那又怎么样呢?群众就是选择了哈利波特。他们将其摆在床头,而将百年孤独束之高阁,到死也不会看一眼。

小说和电影,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其基本属性就是商品和娱乐品。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小说这件商品的经济成本很低,很低很低。在以前,有纸有笔,再拿出点精力,在工作之余,慢慢构思写作,坚持下去,总能完成。到了现在,成本就更低了。便是不能出版,或者出版之后扑街,也不过如此。

而电影,成本却非常高昂,动辄数千万、上亿,这不是在搞一项艺术创作,这是在搞一项复杂冒险的商业投资。一旦失败,就要倾家荡产,陷入绝境。

所以,写小说,你可以随意的去玩创意、玩内涵,大不了挣不着钱嘛,反正本来也没多少成本。也正是因为成本低,小说家的试错机会就多了很多,多些人写,多写几部,总能堆出几件精品,写的人越多,精品越多,慢慢的,当精品多到一定程度,量变引发质变,小说的格调也就升华了,小说家成了家,地位崇高,享受万人膜拜,流芳百世。

而电影,试错的代价太大,创作者包袱太重,轻易不敢任性,绝大多数流于平庸。精品数量远远少于小说,整个行业的格调也非常低。因为那些投资人撒钱的本意,真的不是为了创造一部万世经典,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而不是为了让创作者肆意挥洒自己的艺术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