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84章 太年轻了(1 / 2)我是正德帝首页

杨廷和听到朱厚照这样说,心中感到非常不满。他认为皇帝应该对大臣们有所交代,而不是隐瞒事情的真相。于是,他决定向前迈进一步,向皇帝表达自己的意见。

“启奏陛下,题本所呈者何人,陛下不言,岂不让朝野更加议论纷纷?”杨廷和严肃地问道。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提醒皇帝,不能忽视大臣们的存在,更不能让朝廷陷入混乱之中。

朱厚照意识到自己刚才的做法有些不妥,便笑着回答道:“杨先生说得有道理。”然后将奏本递给了内阁,等待他们的处理。

内阁众人接过奏本后,并没有像朱厚照想象中的那样纷纷劝谏,认为这个提议不可行。相反,他们都沉默不语,似乎在思考着什么。司礼监的几位官员看着内阁,心里也在猜测题本中究竟是什么样的细节。

过了一会儿,杨廷和终于开口说道:“启奏陛下,丁随粮起,此议恐需从长计议。”这句话表明他对这个提议持有谨慎的态度,但并没有明确表示反对。

朱厚照听了杨廷和的话,不禁感到好奇。他想知道为什么内阁到底是个什么态度,于是问道:“请先生详细说明一下。”他希望能够了解更多关于这个提议的情况,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

“回禀陛下,此例在前宋已有之。”杨廷和组织了语言,接着说道,“宋制岁赋,其类有五:曰公田之赋,凡事田亩产权在官府上的,就许百姓耕种,官府收其租就是了。民田之赋,是百姓自己的口田,百姓自持,自专。城郭之赋,就是土地税、房产税之类。还有就是丁口之赋,百姓每年缴纳身丁钱、米。杂变之赋,就是牛革、蚕盐之类,产多少按照比例缴纳就是。”

朱厚照闻言点点头,示意杨廷和接着说。

于是杨廷和说道:“至宋高宗时,因淮北土地丢失,人丁锐减,丁赋大规模减少,但是南方田亩产量高,于是在绍兴二年,下诏湖南丁米三分之二均取于民田,其一取之丁口。绍兴五年,守臣赵坦请求以二分归入田亩,一分归于民丁,宋高宗下诏让百官议论。 漕司说如果采用这个办法那么贫民每丁应当缴纳粮米二斗还有余,请求都归入田亩。绍兴六年,枢密院检详王迪又请两路丁钱随田税带纳。到了宋孝宗隆兴元年,就开始采纳知县姜诏所建议,就下令与晋陵、武进、无锡三县一同随产均输。”

朱厚照闻言心中明白了杨廷和所说的,丁随粮起早已有之。同时他夜听出来了,杨廷和不会反对。

杨廷和接着说道:“盛世自然滋丁,这对于地方和朝廷,丁税始终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如果纳入田税之后,百姓负担自然减少,朝廷也多了一份收入,但是同样,地方上少了丁税,必然不满,反而会增加其他摊派,如此势必加剧百姓负担。”

朱厚照闻言彻底明白了,杨廷和为何要从长计议了,因为这项制度表面上看起来是解决了百姓负担,同时又增加了国库的收入。

但是地方上肯定会从其他地方找补过来,没有国家固定税率的约束,那地方官想怎么来就怎么来。届时势必会增加百姓负担。

后来的黄宗羲对此有过总结,叫“积累莫返之害””,就是历史上汉、唐、宋、明等王朝发展到中后期面临大量社会矛盾时就会进行税费改革,但每次税费改革后,由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局限性,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反而又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

朱厚照缓缓站起身来,迈着沉稳的步伐走下御阶,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沉思与疑惑,他轻声自语道:“朕知道了,只是世上真无两全齐美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