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北京的凌晨,微风拂过,带来一丝凉意。在这座古老而神秘的城市里,一场盛大的仪式正在悄然展开。
百官齐聚午门无他,是因为朱厚照在乾清宫议事时,忽然当着内阁的面说要召开常朝。内阁闻言心中皆是激动万分。
常朝分为早朝、午朝,它还有另一个名字叫“御门朝”,是因为常朝在奉天门召开,故而又叫“御门听政。”后来慢慢只开早朝,午朝就不常开了。
正德皇帝刚登基时也是非常勤政的。正德二年二月,大学士李东阳等人请皇帝早朝,就说:“自古圣帝明王必以克敬克勤为德,早朝者,勤政之第一事也。皇上即位之始,常以昧爽视朝,中外欣欣,想望至治。顷来或多至巳时方出,人心疑恐,伏望自今早朝仍依旧期。”
可是后来正德皇帝一而再再而三推迟早朝的时间,渐渐竟不视朝了。李东阳劝正德皇帝按时视朝,就是要求凌晨五时之前就要开始,为什么呢?李东阳是这样说的:“一则圣躬志虑清明,二则朝廷气象严肃,三则侍从宿卫得免疲倦,可以整饰朝仪,四则文武百官不致懈弛,可以理办政务,五则钟声有节,可以一都市之听闻,六则引奏有期,可以耸外夷之瞻仰。一举而众羙咸具,天下必将称颂圣明。此其事易行而其效甚大,只在圣心一转移之顷耳。”
正德皇帝回答的也干脆:“卿等言切治道,朕已知之矣。”
所以百官初闻皇帝重开早朝无不欢欣鼓舞。
参与上早朝的官员称朝参官或京朝官,官员们为便于上早朝,他们多在城南择屋而居,如东、西长安街,朝官居住最多 。
因为上朝时间是有时间限制的,因为每晨星月未散,即须赶到皇城,由东、西长安门步行入内。为方便官员候朝“待漏” ,皇城内建有多处朝房,各官在此按品级坐立。
待时间差不多了,各个官员便起身去左右掖门等候。午门上楼名“五凤”,设朝钟、朝鼓,由钟鼓司宦官掌管。门上“鼓三严”,即第三通鼓响,先开二门。而鼓声响起时,放官军旗校先入摆列,文武官各于左右掖门外站立,待钟声响起,文官自左掖门入,而武官自右掖门入。行至至金水桥南,各依品级序列站立。等候锦衣卫鸣鞭,待锦衣卫鸣鞭后,以次随行至丹墀内,分东西相向仍以品阶站立。文为左班( 东班) ,武为右班( 西班)
朝会的礼仪是繁琐的,文武百官出入朝门,按照各自的品级,第加敬逊。例如一品以下官遇到了公侯、驸马,必须加敬礼,先立于一旁,让他们先走。三品、四品官遇到一品、二品官,加谦逊礼,不允许下位者越过上位者。当然有事遇到宣召,不在此限。
公侯队伍站在文武班的前面,其次驸马,再次伯爵。自一品以下,各照品级,文臣在东,武臣在西。
奉天门上廊内正中设御座,谓之“金台”。有内阁之后,内阁官员侍朝,立在金台东侧。锦衣卫在金台西侧,贴御道东西对立,风宪官和纠仪官居下朝北。纪事官居文武第一班之后,稍微靠近皇帝的位置,便于观察。
如果发现朝班内有人言语喧哗及吐痰在地者,允许序班拏送御前请求皇帝处置。该奏请者、具本奏请
如果早朝遇到了下雨,门上奏事纠举失仪人员,序班一员拏住,一员门上面奏。简直社死当场。
丹陛左右钟鼓司设乐,殿陛门楯间列“大汉将军”,皆着明铁甲胄;御道左右及文武官班后各有校尉相向握刀布列。
乐起,鸿胪寺官员喊道:“恭请皇帝陛下升座。”于是朱厚照在一众侍从官员的簇拥下至奉天殿前的御座下,待锦衣卫鸣鞭后,鸿胪寺官员入班,文武百官也都入班,行一拜三叩头礼。
行礼毕,鸿胪寺官对御座宣念谢恩,见辞员数,这些人已于朝会前皆具本报名,此时在庭下或午门外遥行五拜三叩头礼。若边方奏有捷音,大者宣露布,小者具奏本,俱于早朝未奏事之先宣布,所以张国威而昭武功也 。
鸿胪寺官员唱:“请奏事。”就代表着百官可以奏事了。
朱厚照端坐在御座,心里感叹道:“和后世的电视剧完全不一样啊。”
奏事也不是谁想说谁说的,也是有规定的,凡早朝奏事。有礼仪司依次赞某个衙门奏事,那个衙门就开始奏事,奏毕后再入班。等待诸司奏完。仪礼司赞奏事毕,然后退出。
那么奏事的顺序是,第一都督府,第二是二十二卫,第三通政司,第四刑部,第五都察院,第六监察御史,第七断事司,第八吏部等五部,第九顺天府,第十兵马司,第十一太常寺,第十二钦天监,如果太常寺奏请祭祀的相关事项、则在各衙门之先开始。
奏事官员不许擅越。如有事奏,必须要从队伍的未行至御前跪奏,不得在队伍内穿过。奏完即便入班序立。
那么都有哪些内容呢?不好意思太祖高皇帝有规定,凡涉及“军中机密事情及守卫门禁关防”等事,许官旗军人径奏;民间词讼,也往往实封闻奏。有司所守之事,亦须一一面请,就连守卫皇城官军搜检出被盗内府财物,也要引到朝门,由皇帝亲自发落。
这里面还有个俗例,各官奏事之先,皆预咳一声,文武班中,不约而同,声震如雷,俗私谓之“打扫”。奏事不用口语,而是大声朗读本章。
当然鸿胪寺官除了“唱”引奏外,有时还代读宣读奏疏,主要是为了达到美观瞻的目的,在该衙门任职者一般都是身材高大、声音宏亮的官员为主,因为一般北方人居多。
朱厚照在奉天殿前召开御门听政,有一个原因是他听司礼监的禀告说,外朝常传言自皇帝回宫后,对朝野诸司衙门官员一概不见,是内阁作梗,隔绝中外。
还有一个原因是朱厚照决定在迎接继子入朝之前面见百官,消除疑惑,同时颁布诏书,宣告天下,他要过继子嗣。
虽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但是当他得知要处理这些事情时也就了解为什么后来明朝皇帝都不愿意召开了。
其实不仅是朱厚照纠结,百官之中很多人也在纠结,例如夏言就纠结要不要将威武团营的事奏报,可是又答应张永了,要联名上奏,而且现在奏章也没写好,所以在纠结着。
其他官员同样如此,欢欣鼓舞归欢欣鼓舞,但是心中的小算盘也是打得啪啪响!
但是朱厚照打了他们一个措施不急,只见朱厚照开口说道:“今日虽说是御门听政,但有更重要的事,朕要在百官奏事之前当着百官的面说明。朕御极一十六载,中外皆知朕无皇嗣,无奈朕从礼部之奏议,祷告宗庙,从宗室中择一子过继膝下……”
广场上的百官听着皇帝的话,其实皇帝下旨崇仁王府时,众人就已经知道了,但是没有正式的颁布天下的圣旨,今日便是皇帝亲自声明,等于当众颁布了诏书。
只听皇帝接着说道:“继承宗祧,传召天下,使中外知晓朕意。”
皇帝说完,如果文武两班队伍中出奇的安静,只是很快有人在队伍中咳了一声,鸿胪寺官员指向一个方向,文官队伍中出列一人跪下说道:“臣翰林院修撰杨慎有奏言。”
但是此时有风宪官说道:“杨修撰奏事不合前例,当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