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里的白杨树针光秃秃的枝丫立在寒风中。
傍晚,仝兰芝到食堂吃罢饭,冻得把手插到袖洞里。
她回到宿舍拿出一块儿家里自制的老粗布,手持一把剪刀和尺子在上面比划着,剪出一个布样。然后拆开自己的被子,扯揭下来一层棉絮,用床单包裹着出了校门。
朱荷玉下了晚自习回到寝室,不见好友仝兰芝的身影。她放下书本拉开宿舍门,正要出去找,仝兰芝抱着一个包裹进来。
朱荷玉问:“你到哪去了?俺们天天一起学习生活,一会儿没你俺都不自在。”
仝兰芝放下包袱说:“俺去弹棉花去了,他来信说,朝鲜可冷了,战士们都是趴在雪地里与敌人战斗。俺想给他做一个棉夹子,穿到军装里面挡点儿风。”
朱荷玉问:“这倒是个好法子,你哪来的棉花?”
仝兰芝说:“俺从自己的棉被上揭下来的,你看,俺拿去找人弹了一下跟新的一样。”
“这种事为什么不叫上俺?”朱荷玉说着抓过自己的被子扯开被面,揭下来一层棉花。
仝兰芝说:“明天是星期六,俺们在班会上号召一下,多做几件岂不是更好?”
朱荷玉说:“同学们肯定没意见。”
星期一,同学们陆陆续续都回到了学校。大家把五颜六色的布和棉花交给了班长仝兰芝。仝兰芝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把布料裁剪好,连同棉花再分配给女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加紧缝制。
几天后,经女同学亲自缝制的十件棉坎夹做好了。 仝兰芝按照丈夫信上的地址把十件棉坎夹寄了出去。
这件事很快就被校领导知道了,在学校大会上,校长还特意表扬了速成师范班的全体同学。
校长说:“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在前线渴了就抓一把雪,饿了就吃一把炒面,坚守在冰天雪地的阵地上。今天我们坐在明亮温暖的教室里读书,时刻不要忘了那些为民族、为国家、为我们挺身而出的最可爱的人。志愿军将士在用生命守护着我们,我们唯有刻苦学习,建设好,守护好新中国,才能对得起前线将士们流的每一滴血。”
不知不觉春节即将来临,放寒假了, 同学们都在手忙脚乱的收拾行李。
仝兰芝和朱荷玉拖着行李,一大早来到校门口。一个拉板车的年轻男子上前问:“同学,你要去哪里?俺送你们,不要多少钱的。”
仝兰芝想都没想地说:“不用。”
朱荷玉忙说:“哎,拉车大哥,你等等。兰芝姐,到家十几里路呢,你家还要远些,这行李又那么重,让他拉呗。”
仝兰芝为难地说:“俺没有钱付车费,朱荷玉。”
拉板车大哥急忙说:“多少给点儿就行,你们女孩子这么重的行李,怎能背的动呢!”
仝兰芝和朱荷玉满身口袋里摸嗦着,两人的钱凑到一起还不足一毛钱,那个车夫不容分说地把他俩的行李放到板车上,拉起来就走,仝兰芝和朱荷玉跟在板车后。
向前不远到了一个十字路口,车夫回头看看他俩,朱荷玉说:“沿着徐淮公路一直往东走,俺家在朱楼,她家在高楼镇。”
大约走了一个时辰,朱荷玉从板车上提下行李,说:“兰芝姐,俺到家了,你还有七、八里路呢,俺这还有几块煎饼留给你路上吃吧。拉车的大哥,你辛苦了。”说罢她把五分钱递给了车夫。
仝兰芝把几块煎饼放进书包里,挥手告别朱玉荷,跟着拉车大哥,紧靠马路边默默地继续走着。
公路上来来往往的汽车疾驰而过,板车、独轮车还有行人淹没在飞扬的尘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