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能得到吗?
“自然是梁国能得到了。”
说这话的,正是之前提醒将士们不要忘记接种牛痘的老者,此时他牵着小孙儿一边朝着接种点方向走着,一边细细讲解其中道理给小孙儿听。
“韩国就如那最开始的蜀国一般,都不用梁国花费一兵一卒,就在这生活中,潜移默化下,慢慢被梁国改变了。
离得近的,梁国的好也不用梁人宣说,他们用眼睛去看,看梁国百姓手里实打实的好处,幼有所教,老有所依,那可是从前做梦都梦不到的仙境。
就像现在,大家为什么往梁国去?你阿爹阿娘为什么留在梁国?
因为梁国能给大家带来好日子,能赚到钱,只有梁国才拿咱们这些地里刨食的泥腿子的命当命。
韩国早在旱灾出现时,便有人私底下传,要是梁国能打过来就好了,他们必不反抗,直接投降。
这话听着难听残酷,但是这其中道理你能明白吗?”
他的孙儿不过五岁,却也能听懂他的意思,想了想道:“阿爷,孙儿不明白,为何韩人盼着亡国……他们不爱自己的国家吗?”
稚子心纯,倒让大人听了不由得有些汗颜。
老者拿袖子给孙儿擦了擦汗,继续解释道:“没有人会不爱自己的国家,只是因为他们的日子过的不好,他们也想过舒坦,安生的日子。”
因为韩人的日子过的太苦了,与梁国相比,他们不光要忍受饥荒还要忍受战乱,就连也要挨饿的楚国都比他们日子过的好,夹在中间,如何忍受得了。
别看韩国如今没有灭亡,但在韩国百姓心中,他们已经没有国家了。
再加上,梁国一向仁善,此次又救济流民,真正的将韩国百姓看成了梁国百姓。
这才是最致命的地方,人心枯竭之时,恰巧有人给你希望,怎能不让韩人向往。
得到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梁皇便是得道者,楚皇怕是出兵也落不到好。
不过这些他的小孙儿都不需要懂,这都是世界的另一面,他的儿子儿媳都在梁国做工,等攒够了银钱,落户梁国,就把他们接去过好日子。
到那个时候,他们也是梁国人,他的小孙儿,去学校里上学,这些道理便不用他说也会懂了。
天灾人祸,只要能活下来,百姓连易子而食都可,又何来爱国一说……。
如果人人生而便是梁国人,又何来不爱国者。
……
户部每日都将最新的开支送给梁诗过目,在梁诗多次拒绝后,变成了刘宗亲自送。
梁诗明白这是刘宗在无声的催促她攻打韩国。
无奈叹气,在手中询问是否开放沿海码头的折子上打了个勾后,便喊来赵河,让他拿着剩下的折子跟着他,去到议政殿。
外殿不少排队要见她的大臣聊着天,见到梁诗进来,排在下午见她第一位的老大臣,急忙起身把牌子递到赵河手里,见赵河没有手拿,便把牌子放到赵河捧着的折子最上方。
示意赵河他就是第一位后,便哒哒哒的跟在梁诗身后进了内殿。
梁诗前脚屁股刚坐稳,后脚那老大臣就开始行礼。
“臣工部尚书韦连见过陛下。”
梁诗点头:“韦大人有何事要与朕说?”
“陛下,昨日工部不少官员回信,挖井造渠已进尾声,总耗时七个月,凡是所到之处,几乎是所有百姓都加入工作,现下只剩一些偏远地区,与少量收尾工作,不知道陛下对于工部这些官员是否有其他安排,若是没有,他们便要回京了。”
韦连在这“安排”二字上加重语气,显然有些深意。
梁诗稍微思考,便明白了他的意思,又是安排,又是偏远地区,这家伙怕也是觉得韩国没几天了,打着工部继续在外面挖井修渠的主意吧?
工部一向没什么能立功的,还不如做些实事,年底工作报告好歹有些能写的,这挖井修渠的工作,虽是匠人活计,却是实打实的业绩。
这么一想梁诗也便没有拒绝,点头在韦连递过来的折子上写了个准。
递给韦连时,颇为暗示的道:“朕希望收尾工作可以做好,不要让朕失望,也不要让百姓失望。”
梁国就没有百姓会对他们失望的,此次挖井工程可以说是全民出动,陛下话里的百姓指的显然不是梁国百姓,转念一想,韦连便明白,连眼角的褶子都笑成了花,口中更是连连应道:“陛下放心,微臣同工部官员必不让陛下失望,不让百姓失望。”
……
许是,韩国将来会是梁国国土这一事实,在梁国大臣心中已是心照不宣的事。
不光是工部,户部,不少官员都来向梁诗打听情况。
惹得梁诗只好躲在宫中,把焦和雅叫了过去。
本想是让焦和雅出出主意,却不想焦和雅也是有备而来。
“陛下,这是臣为此次新州府取得州名,其中韩都,便照旧成为韩州,其他韩国六州,原凉湾改为福州,澎湖地区改为蓬州……。”
梁诗大受震撼,好在她也不是不想打,只是有些不想现在出兵罢了。
“那依着丞相之意,不知何时出兵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