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6章 撤兵(1 / 2)公府恶女首页

李寻仔细留意着徐十五的神色,小心问道:“将军,可是齐善县主的来信?她可有破局之法?”

在李寻十几年有限的人生里,岑静昭是他见过最聪明的人,当初哪怕他的菜刀架在她的脖子上,她都能面不改色地为自己周旋,化被动为主动。

故而,此刻岑静昭成了李寻最大的指望。

日月悄然更替,如血的襄河变成吞噬黑暗的长流。徐十五望着河对岸越国的方向,平静地摇了摇头。

一切都太迟了!

当他因自己所谓的正直坦荡而阻断了和谈,打乱了岑静昭的计划,他便已经输了。

岑静昭不仅未能一击即中,用计震慑住赫连霄,反而让对方找到破绽,趁乱反扑,这一切徐十五难辞其咎。

他以为国家之间的较量只是战场之上的角力,却不知还有这些阴私算计,他想赢得光彩,却不知胜利本身就已是最难得的光彩。

须臾,他猛地起身,在李寻没有注意到的地方悄悄撑住了立在地上的剑柄,这才站稳如松。他的伤势虽然不重,但因长久未得到休整,已是强弩之末。

“吩咐下去,全军撤兵,只在边境戍守,不可轻举妄动。”

李寻瞪大了眼睛,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撤兵就等于认输,他跟随徐十五整整三年,出生入死数次,却从未听过“撤兵”二字。

徐十五重申:“听到了就去传令。”

李寻浑身一激灵,立刻听命去传令。

四野再不见一人,徐十五这才拿起剑慢慢向军营走。

《孙子兵法》有言:“兵贵胜,不贵久。”用兵作战的关键是快速取胜,最忌讳的便是旷日持久的战事。

越军不顾国家间的交涉原则,贸然出兵奇袭,虽在道义上为人所不齿,但却实实在在地掌握了先机。

随后,南疆军以最快的速度强势反击,双方互不相让。事到如今,双方已成拉锯之势,越军无法再进一步,项国却也无法夺回刚刚失去的三城。

如此下去,不仅劳民伤财,也会造成将士们无谓的牺牲。

皇帝已经传来密令,给他一个月的时间夺回那三座城池,若未能成功,便回仕焦问罪。

只是眼下的情形,再战下去也只是徒增虚耗,与其如此,他宁可自己背下罪责。

他小心收好岑静昭的信,心中无声叹息。

她的好意他无法接受,就算他能找各种借口留在南疆,但也只是缓兵之计,而为了配合他,不知还有多少人要陷于为难。

同时,他又无比庆幸,庆幸岑静昭负气走了,庆幸他们之间还未有正式的婚约,她该有更好的选择。

与此同时,襄河的另一岸,赫连霄也在北望项国星星点点的灯火。

此番他孤注一掷,虽为越国抢回了三城,但朝中反对他的声量也日益强大,尤其是近几日,更有愈演愈烈之势。

朝臣参他违信背约,非君子之举,甚至还想另拥他最小的弟弟八皇子赫连宏为储君。

可笑!打仗还讲究什么信义?那将士们不如把手中刀剑换成《道德经》,双方面对面高声吟诵,看谁先能感化谁。

他若是讲信义,恐怕早已被岑静昭逼得同意休战,那样的话,朝臣们更要斥他无能了。

想到岑静昭,赫连霄眼中的情绪变得复杂,他身为皇子尚且如此受排挤,岑静昭在项国的处境只会更加艰难。

他虽然欣赏她堪称疯狂的不择手段,却依然要打败她。

他的命令不日将传到项国,不久之后,项国上下都会知道岑静昭曾把所有人的性命当作赌注,端看到时她会如此应对。

不过,他的心并未为岑静昭停留太久,他自己的处境并不比她好上多少。

眼下两军交战僵持,虚耗钱粮,再这样下去,还未被项军击败,他便已经先被朝堂上的老顽固们扒皮抽筋,得想个办法尽快解决才是。

然而,当听说项军退兵,赫连霄却无法相信。

他派人多方打探,甚至还暴露了一名潜藏在仕焦多年的细作,这才最终确认,徐十五和他一样,是被朝局所累,才不得不撤兵回仕焦请罪。

从仕焦姗姗来迟的北风刮擦着赫连霄的心,他突然后知后觉地伤春悲秋起来。

今日受累的是徐十五,明日或许就是自己。

———

自从那一夜静园里接连传出了数条讯息,这座宅院便再度沉寂下来,岑静昭和从前一样深居简出,恍若无事发生。

有心人连番探听,无奈静园人口单薄,几乎都是岑静昭的心腹,很难获取有用的信息,刺探了几日,也只得了一条不知有没有用的讯息——石妈妈回乡下探亲了。

石妈妈是岑静昭的左膀右臂,她贸然离去一定不一般,但深究起来却也找不到什么破绽,因为石妈妈每年都会回乡下一趟,此举并不算反常。

卓远侯府的人甚至跟到了乡下,却见石妈妈当真是探亲,每日家中都有许多乡亲邻里来访。

大家都知道她在大世家当差,即便知道她刚正不阿,不好说话,也都忍不住凑上前讨好,妄想自己会成为那个例外。

卓远侯的手下在暗处听了几日,见这些人聚在一起不是东家长西家短,就是稻子麦子收成如何,便无奈离开了。

沈未坚听到这些,也终于松了口气。

包括沈未坚在内的所有人,一双眼都盯在了岑静昭的身上,因而都没能在第一时间知晓南疆的大事——徐十五下令停战,自请回仕焦领罪。

从理智上讲,徐十五只是停战,并未退步,除了一开始丢的三城,再没有让越军讨到好处,停战既能休养生息,也能节省一大笔军费,让朝廷缓一口气。

但从情感上讲,泱泱大项还从未有过主动退守的先例,楚将军当年战至一人,宁可玉石俱焚,也没有退守。徐十五的做法无疑是打了整个项国的脸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