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24章(1 / 1)医疗机构故事首页

陶宽妈见陶宽爷爷走了过来,抱着陶磊便站起身来,陶宽爷爷对着陶宽妈说:孩子是瘦点,但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只是发点烧,医生说了肚子里没有问题,回家就好了,关键还是以后的问题,要把孩子的营养搞上去,不能再瘦了。再瘦就有问题了,我们以前总觉得孩子能吃就没有事的,其实,这都是错的,孩子长身体,得吃好的,现在孩子还在吃奶,你就得多吃好的,吃好了孩子抵抗力才容易建立起来。陶宽妈似懂非懂得听着陶宽爷爷说的话,陶宽爷爷也不是很明白,但比陶宽妈更懂了医生的话,也就把那个意思说给了陶宽妈听,陶宽妈听着,但却听出了她所关心的主要问题:陶磊只是暂时的瘦弱,身体没有大碍,尤其是陶宽妈所担心的肚子里的病,医生也很明确得告诉陶宽爷爷:陶磊肚子里没有问题。在外面有个磕磕碰碰的,大家都很清楚,农村人就怕孩子的肚子里有病,真要是这样,陶宽妈就很过意不去了。他们之所以敬畏医生,那是医生有些特殊的本领,可以看到肚子里的病,而他们这些平头百姓却没有这样的能力。医生有,他们就很敬畏,也是站在敬畏生命的基础上的。陶宽妈确切得知道陶磊肚子里是好的,心也就放宽了,脸上也有了些笑容,比刚才进卫生所的神情有着很大的差别,母亲对孩子的关心超出了对自己的关心,陶宽妈抱着陶磊,走到医生身边,对着医生说:谢谢了,您受累了。医生看病也接触不少的病人,有病人自己的,也有陪着病人来看病的,但像陶宽妈这样,临走了还过来道谢的人不多,医生心里暖暖的,也客气得对陶宽妈说:孩子没什么大事,心脏和肺里很好,只是瘦弱些,回去加强营养。陶宽妈道谢了,嘴里高兴得说着:磊,好了,没事了,妈带你回家。陶宽爷爷也感觉很奇怪,就一个农村小媳妇,还会去找医生大大方方道谢,出乎了陶宽爷爷意料,陶宽爷爷心里更是开心,对陶宽妈也有了更多的钦佩,钦佩陶宽妈的为人。陶宽爷爷顺手拿起桌子上的碗,就往外走,到了卫生所的大门口才看到太阳已升得老高了,再也不是早上了,而是到了半上午,卫生所的办公室有着偏,看不着太阳,走到路上,陶宽爷爷就和陶宽妈商量着,怎么还回人家的碗去,起初二人都觉得应该感谢人家,中国人也是个知恩图报的,所谓的“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虽然是一碗粥,但在当时的却是很大的恩惠。碗肯定得还回去,不可能吃了人家的粥,连碗都吃掉了,这不是陶宽爷爷能做出来的事,关键是怎么还。也大致有着这样的三种情况,一是吧碗还回去,顺便就给人家一毛钱,粥金贵,但钱更金贵,一毛钱可能放在今天连个棒棒糖都买不着,但在那个时代里,可能就是一笔钱了,二分钱的一盒火柴,一毛钱就有五盒,可能整个家庭半年都用不完,这只是最简单的比较,能用一碗粥换取半年用度的火柴,也算是占了大便宜了,这样处理干脆,也省事,二人都好,要放在现在的经济时代是最好的把碗还回去的最好方式,但这样做虽然方便,简洁,但忽略了一个大问题,有点不合时宜,就是缺少了更多的温情,人家给你的粥是温暖的,是填饱肚子的,但火柴也有光明和实用性,但总是觉得没有了太多的人情味,会让人家看不起,心里能想开的,彼此都方便,心里想不开的,我家是穷,但也不差你那一毛钱,虽然钱是好东西,但在农村里,人与人之间还是需要更多的温情,吃了人家的粥,丢下一毛钱,拍拍屁股走了,还有下次吗,也明赶着,不让别人到你家去了呗。这样想着就不是农村人做得出来的事,人家虽然是一碗粥,可能就有人中午饿肚子了,甚至还有其他的事扯出来,拿钱去还,似乎有些不地道,好像显得自己有钱啊,也太大方点,给五分吧,似乎又拿不出手,对于这样的事还是比较考验陶宽爷爷的处理能力的,陶宽爷爷这样想着,就干脆否定了给钱还碗的方式了。第二个就是把碗带回家去,到了明天盛个一碗米,连着碗一起送回人家。这样的处理比刚才那个给钱的方式更符合当时的农村习俗:你给我粥,我给你米,所差别的是没有了柴火的中间的过程,主人家也不会太排斥,毕竟米和钱是有差别的,米更有亲和性,更有温情,不像钱那样冷冰冰,主人家收起来,心里也更舒畅些,一碗粥换得一碗米,从价值上来说,主人是赢的,但米却包含了人家还回来的人情,陶宽爷爷也不会输多少,毕竟米比钱要好些,米是自己家里的,天天都得吃,只不过是平时稍微省点就可以把还给别人米存下,而不像是钱,得要到过年了,生产队分红才能看到钱,钱对于陶宽家里来说,比其他的人家要方便很多,虽然是做手艺,到有时候还是得自己垫点钱进去,就陶宽爹揽来的散活,都必须得陶宽爹去买毛竹来做,不然你没有了材料,怎么去帮人家做散活,陶宽爹到主人家里去做手艺,人家都是把原材料毛竹准备好的,而那些散活就得陶宽爹掏钱去买毛竹来做,所以,在陶宽家里,还是存着一些钱以备急用的。再说那样的一毛二毛的,做散活的时候,多要点还是少要点,完全是在陶宽爹的心里所存在的对于那些拿散活过来的人好感与否。在陶宽家里可能的是,钱比米更方便,这也是做手艺的人家和普通做农活的人家的区别。陶宽爹做手艺,陶宽妈做家务带陶磊,家里只有陶宽爷爷去生产队做工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