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家看着信封上的字,这字太熟悉了,从东家记事起,东家就是看着这字长大的,东家自己第一次提笔写字,就是老者叫他如何握笔的,怎么个悬腕,开始写了个“人”字,一撇一捺,老者是读过几年书的,字写得虽不像行书的那样行水流云,但乡间的人,写字的时间比较少,习惯于这那样的楷书,他们没有草书隶书等其他字体的概念,认为写得端端正正,整整楷楷的就是最好的字了。东家也一样,在老者的督促下也学会那样去写。东家是个急性子,本来就隔了几天没看到老者了,现在看到老者的信,自然比较急促根本没有看信封是不是封着的,用力一扯。信封被撕去了边,信纸也被撕去一角。打开信纸,只见抬头是平时所写的那样“侄,见字如面”平时,自己老者并不像书面那样称呼东家,都习惯称呼老东家那样称呼东家。老者这样叫,免得不好改口,只是到了写信的时候,才称呼:侄,东家也会在写信的时候,称呼老者为“叔”,仅此而已。东家看到信你称呼,接着展开了信,信写得不是很文绉绉,都是大白话,大致得说了下,老者自己为什么在没有得到东家的同意下,请了那些人来陪酒,老者的意思,本不想去请那些人来的,关键是匠人师傅去找东家去喝酒的那股狂劲,你是来做客的,不是来取气的,东家已经算是很好了,你还要一再二,再而三得来闹,那就是你匠人师傅的不对了。不治治你,真不让知道东家那么好欺负。到了第二段则是回忆老者在老东家主家的时候,老东家如何对待老者,老者又如何对老东家的感恩的。看到这里,东家心里“咯噔”一下,不想发生的事终于发生了,东家的眼里:老者是个好人,自自己小时候记事起,老者起先是驼着东家出去玩,再大点就牵着东家的手,出去玩。直到东家去读书了,才没有和老者在一起,后面的事,老东家在自己的弥留之际交代了东家,好好待老者。老者是个懂人情的人,知道东家对自己好,不是看在老东家的面子上,东家还是很好对待老者的。书信的第三段就是告辞东家,自己回家去了,别再去找他了,那意思就是自己老了,不能在东家的家里混日子了,各人有各人的日子,老者知道东家心软,只要老者自己待得住,东家是不会赶老者走的。老者也不能自己死乞白赖得待在东家的家里,最关键老者确实是老了,做不动了,只能在东家的家里白吃白拿,对于老者这样的性格是不能容忍的,他只有不辞而别,这样才走得干脆。看到这里,东家已经有了触动,眼泪不自觉流了下来,东家本来小时候是挺依赖老者的,接下来到了读书的时候,东家就长大了,感觉很多事情要学会自己去处理,犹如叛逆期的孩子,对待老者倒没有了太多的感情,也许是换了环境了,就在东家读书结束后回到家里,老者在老东家的安排下,事情做得更好了。家里已经脱不开老者了,东家心里就不太自在了,感觉老者倚老卖老,拿着老东家压自己,等老东家走了以后,东家才发现不光是自己而且是整个家都有些离不开老者了,特别是这次:老者发现了家里的鸡鸭鹅不叫的事后,东家才彻底得离不开老者了,老者也不是没有推辞过,也辞了几次,但东家舍不得老者走,所以留到今天。但要来的最终还是来了,老者还是离开了东家的家里,开始了自己那种农村老人该有的那种生活。东家也理性,该走的还得走,东家也感觉留不住老者,但东家的心里似乎欠着老者的一些东西。老者信里也交代自己请来喝酒的那些人,都是老者多年在外面所交的朋友,都是欠着老者的人情的,这次来就算还老者的一个人情,是开始的一次,也是最后的一次,所有的费用,老者都用自己的钱开支了,让东家不必牵挂。最后,老者怀着十分不舍的心情,和东家做了告别,等自己方便的时候,还会回来看望东家的。东家读到这里,已经是满脸泪水了。虽然东家在自己的心里做过很多喝老者告别的情景,但万万没想到,老者和自己的告别竟是这样的环境告别的。信里最后交代的则是要东家能沉得住气,已经是大人了,不要和以前一样,更不要去找自己了,落字是老者的姓名和日期,读到这里,东家才知道:老者就是匠人师傅醉酒后就离开了东家的家里,至于去了哪里,信里也没有交代。东家看完了信,感觉脸上的泪滴到桌上,东家抹了抹泪,也再拿不起筷子了,怀着沉重的心情,一个人往外走,走到一个没人的地方,好好得哭会,东家到现在才发现自己真成了没爹没妈的孩子了,也应该长大了,以前自己的爹走的时候,家里什么事都不用管,都有老者替自己安排好,只要自己去尽孝就可以了,现在呢,老者也离开了自己,家里再没有人像照顾孩子一样照顾自己了,东家想想都觉得难受。东家走出了村庄,走向家族的墓地里,在那里埋葬着自己的亲人,东家确实是动了感情,心想着去自己的爹的坟前,向爹禀告:老者最终还是离开了自己,离开了的家,去过他自己该过的生活,从家里到家族的墓地有一段路,东家走着走着,就想歇会,等自己歇好了,又感觉不必去自己爹的墓地里了,干脆坐那里这着,歇到太阳升起,有些热了,才往回走,走到自己的家里,也想开了,谁都陪不了自己一辈子,该走的还是要走,自己要走的路别人也代替不了,想到这里,东家也释然了,心情平静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