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简友德开车在入城唯一一条公路上,等到了从北京来的项凌江。
项凌江租了一辆东风大卡车,算上司机一共四个人。项凌江一个人在后面压车,把舒服的驾驶室留给两个技工。
两天下来,冷脸帅哥的帅脸上也挂满了疲惫。胡杨张开双臂就准备给项凌江一个拥抱,却被他无情的拒绝。
项凌江拍了拍车门,两个技工从车上跳了下来。两个人年纪都不大,估计刚参加工作不久。
项凌江介绍道:“这是赵磊,戴眼镜的是周旭。这个是真正的老板,胡杨。”
胡杨主动伸手,热情的和两人打了招呼。或许是看胡杨年纪比他们还小,两人也没太拘束。只是在这个称呼上,略有一点分歧。
按照胡杨的想法,就叫小胡就可以了。他现在的年龄的确是小,大家都这么叫。另外三个人都觉的这样不妥,应该有一个稍微正式的称呼。
排除了几个诸如头儿,,老大,大哥,董事长,总经理之类的称呼之后,最终还是选择老板作为统一称呼。
两个技术员都是技校毕业,在校办工厂实习了两年。高频感应堆焊炉的研发过程,他们俩都是全程参与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个人都是温国胜推荐的。
既然是温工推荐的,那项凌江自然没有任何问题。他没问题,胡杨自然也没有任何问题。
多了一辆车,自然就不需要再挤了。两个技工师傅座胡杨的吉普车,项凌江则终于有机会坐进了东风卡车的驾驶楼。
振安区农机厂在一个名字稍微有点怪异的镇子上,这叫蛤蟆塘镇。
据说,真的有个挺大的池塘里,每年雨季都会有非常多的蛤蟆聚集在这里。蛤蟆的数量非常多,一起叫起来的时候声音大到,整个镇子都能听到。
还别说,去厂子的路上还真路过了一大片池塘和和烂泥地。搞不好就是那传说中的大型蛤蟆聚集地。
丹东的地形主要是丘陵,振安区农机厂就在一个小山包的半坡上。
一个肤色的偏黑的长脸男青年,带着一群人早早的就等在了大门口。这个人青年叫鲁正伟,是现任振安区农机厂的的厂长兼书记。
这个鲁正伟是个正经的大学生,学的也是轻纺对口的专业。本来回来之后直接了丹东纺织厂。但因为得罪了厂领导,不到一年就被调到了振安区农机厂。
到这个厂子之后他也没有消沉,他为这个厂子做了不少努力,提出很多积极改革方案,但可惜厂子先天缺陷太多,再加上他本身专业不对口,所以并没有什么明显的起色。
今年是鲁正伟任职的第三年,棱角和心气都已经被磨的差不多了。眼瞅着就要变成那些他过去不屑为伍的人,一个机会突然砸在他的面前。
管冲带着协议找上门来的时候,鲁正伟第一反应是不敢相信。但说服别人是管冲的专业,只用了几分钟鲁正伟就从柜子里翻出了藏起来的好烟和好茶。
鲁正伟胸中剩下的那一丁点小火苗,就这么被管冲点燃了。能这么顺利的办完所有手续,鲁正伟的积极配合功不可没。
虽然都是第一次见,但感觉上都不算是陌生人。项凌江已经提前打过招呼,不要搞任何无意义的欢迎仪式。并着重强调了,鞭炮,小学生,锣鼓队绝对不可以有。
仪式可以简化却不能完全没有,鲁正伟还是带着厂子所有员工等在了厂门口。至于镇政府方面,则来了一个叫王书宽的副镇长。这人长了一脸福相,而且总是笑眯眯的,看起来非常和气。
说起来,项凌江身上还真有所谓领导的气质。他们一共六个人,人家直接就找上了他。
鲁正伟热情的伸出手:“您就是项经理吧,一路上辛苦了,欢迎欢迎。”
项凌江伸出手:“我是项凌江,您是?”
鲁正伟赶紧说道:“哦,都忘了自我介绍了。我是鲁正伟,这位是蛤蟆塘镇的副镇长王书宽。”
简单的介绍之后,项凌江提议先把车开进厂子。鲁正伟自然不会有什么意见。
胡杨的身份现在是华夏科技的业务经理和简友德一样。
虽然是个区办的小厂,但基本设备还是齐全的。这一点管冲已经调查的很清楚了。
欢迎仪式可以精简,但全体大会以及之后的聚餐是肯定不能省的。
东风卡车就成了邻市主席台,百十来人围成一个扇形开起了全体大会。
第一个发言的肯定是副镇长王书宽:“秋风送爽我们又迎来了”
这种开场式报告,成功的让所有人都进入了开会状态。洋洋洒洒一千多字的报告说完,他便在热烈的掌声中跳下卡车。
鲁正伟跳上车,大声说道:“下面,由华夏科技总经理项凌江同志上台讲话,大家热烈欢迎。”
热烈的掌声中,项凌江酷酷的走了上去。当然,这个年代还没有酷这个概念。大约就可以概括成伟光正吧。项凌江这幅皮囊不去演电影其实还真有点可惜。
毕竟是上过战场的人,这点小阵仗还不至于让项凌江紧张。他一出场,身上就带着一股强烈的军人气质。
十分强势的环视一周之后,他才说道:“你们好,我是项凌江,华夏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我要宣布的第一件事,就是振安区农机厂从现在开始正式更名为华夏农用机械有限公司。你们中的部分中的大部分人,都将是本公司的第一批签约工人。”
虽然大部分都开始鼓掌,但其中还是有一些聪明且敏感的人,注意到了项凌江说的是“大部分”而不是全部。
这是与自己的利益切实相关的问题,所以他们立刻勇敢的提出了问题。
“不是说好了全部接收的吗?难道你想反悔!”
“那我们可不答应。大伙说是不是啊。”
“不答应,不答应。”
眼看在这几个聪明人的煽动下,大会的风向就要变,项凌江却依然面不改色的站在卡车上。
眼前这个眼看就要乱起来的局面,有人会比他更着急。
鲁正伟站了出来,大声的喊道:“大家都静一静,静一静!不要胡乱猜疑。这个问题,还是让项经理仔细说一下。”
看得出鲁正伟在厂子里还是有一定威望的。刚刚开始喧闹的人群,逐渐的平静了下来。那几个带头的聪明人,眼看响应的人越来越少,也有些不甘愿的把声音降了下来,却兀自不愿意彻底闭嘴。
胡杨看到项凌江看过来的眼神,轻轻的点了点头。这几个人他都已经记了下来,以后自然会仔细观察。
待到人群彻底安静之后,项凌江才再次开口:“之前谈好的条件不会变。华夏农机有限公司会接收所有在职及退休职工,并且原有工资待遇不变。这一点不需要有任何怀疑。已经签署的合同具有法律效力,如果我们违约你们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去法院告我们。”
说到这里项凌江顿了顿,目光扫过人群。给他们半分钟窃窃私语的时间,然后才开始说但是。
“但是,我们会选择你们中一种部分,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工资待遇至少翻倍。”
翻倍这个词,立刻让人群发生了一阵骚动。
而鲁正伟则替他们问出了心里最关系的问题:“那么选择的标准是什么?”
项凌江伸出两个手指:“很简单,就两条。技能和态度。稍后会有详细的规章张贴出来。”说完他就从车上跳下来,示意鲁正伟继续。
鲁正伟安抚了骚动的人群之后宣布了三件事。
第一件,所有技术人员集合准备安装设备。第二件,其他人开始全厂大清扫。第三件,前两件事都在午饭之后开始。
两个技术员还有两个司机负责卸车,胡杨和项凌江跟着鲁正伟进了会议室。
合同虽然已经签了,但还有很多需要交接的事情。项凌江是有准备的,刚一坐下就立刻开始。这种雷厉风行的作风倒是让鲁正伟和班子成员有点意外。
说是班子,其实一共也就两个人。鲁正伟自己是厂长兼书记,还有一个分管销售的副厂长,叫余明。四十来岁,矮胖身材,是从这个厂子建厂就在的老人。
人少,谈事的效率就会很高。胡杨几乎没有说话,拿了个本子好像是在认真记录的样子。另一边也只有鲁正伟一个人发言。也因此看出,这个人还是有点水平的。
上过大学,也待过基层,对生产也不陌生。胡杨在心里暂时给他打70分。
在项凌江的要求下,午饭就在会议室里解决。一人一个大铝饭盒,再加上一大茶缸子热茶水。这顿工作餐就算解决了。
午饭后也没有休息,两个人一口气把所有工作都解决。汇总之后交给了王书宽副镇长。让他带回去,走完剩下的手续。
在这个过程中,王书宽副镇长也给胡杨还有项凌江留下很好的印象。无论是连续讨论,边工作边午饭,还是放弃午休,他都没有任何意见。
从都到尾都是那副笑眯眯的表情,没有任何一点变化。如果不是城府深如海,那就是一个脾气极好的人。这种人,如今真的是太少见了。
第56章第二只篮子
胡杨本想派车送王书宽副镇长,却被他笑着婉拒。还真不是他刻意避嫌,而是镇政府距离这里真的很近。从厂区走下去,也就二里地的距离。
用王书宽的话说:“就这二里地,我就当是消消食儿。只要以后我想借车的时候,你们厂能给个方便就行。”
送走王书宽,胡杨才有点明白过来。这个丹东的经济水平,相比他之前待的城市差距不小。轻工业再发达,在这个年代也远远不如一个普通重工业城市。
上午赵磊和周旭已经组织工人,把所有的零件都卸了下来。一应的准备工作也都做好,就等胡杨和项凌江下命令,就可以立刻开始设备改造。
鲁正伟召集了所有带职称的工人,其中也包括了之前反应很“聪明”的几个人。
胡杨悄悄的比划了一个手势,项凌江立刻会意。他走到两名技术员身边,悄声说了几句。
赵磊走到鲁正伟身边说了几句,然后高声喊道:“除了几位钳工师傅,其他人都跟我去库房。”
周旭在人群中把几个钳工点了出来,其他人便跟着赵磊离开了车间。看得出有一些人不太乐意,想要留下来。但可惜,胡杨不会给他们这个机会。
这就能看出小厂和大厂的差距了。这些人大多都四级工,没有什么老师傅。好在这次设备是以改造为主,对钳工的要求不高。
但为了以后发展考虑,高级的技工师傅是必须要有一些的。胡杨抓了个空挡专门和项凌江说了这事。人才永远都是一个企业的核心财富。
人才的积累和培养都很重要,要从现在就开始重视起来。不管是挖角还是返聘,不管是不是现在急需的,只要是人才就先弄过来再说。就算是白养着也要养。
胡杨也不是第一次表述关于人才的看法,项凌江明白他的想法。
安装改造的过程还是很顺利的。因为这台高频感应设备的型号,和他们在技校研究的那台都是一样的。就连这设备的出厂时间都差的不多。
过程的顺利也是意料之中的。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胡杨觉得应该稍微保密一下的原因。
本身技术门槛就不高,如果成品的外形和细节再泄露,那同类竞争者产生速度就会更快了。
改造进行了半个多小时之后,周旭告诉胡杨:“按照现在进度推算,改造安装一天的时间就够了。明天下午就可以开始调试和试运行。”
而另一边,库房中赵磊正在给工人们讲解刀片分级标准。稍后还会简单的讲解一下高频感应堆焊的原理。
以这些工人师傅的文化水平,估计没有多少人能真的听懂。这一点上其实大家心里都很清楚,但这个过场或者说流程以后是要一直坚持下去的。
关于这一点,是胡杨刚刚想到的。技工的培养在国内,现在主要还是靠师徒的模式。即使是在技校中,培养模式也更倾向于手把手的实践。
而在更高层次的大学中,其实研究和实践是有些脱节的。转行业人才的培养体系是不完整的。
胡杨不能等着体系自己完整,他没有那么多时间。他的蓝图中,自然也包括建立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
但就在刚刚,胡杨突然想到。如果让这些搞科研的人,尽量简化那些复杂的理论,换成工人师傅都能听懂的语言说出来。是不是一种对双方都有利的尝试呢?
结果还不好说,但尝试一下总没有什么坏处。
时间关系,管冲也没有对厂子原本生产的旋耕刀片做彻底的摸底。只是抽检了一小部分,那结果只能作为参考。
而现在赵磊要做的,就是彻底的把所有库存过一遍。并在这个过程中,让所有人都清楚要以什么样的标准,分类这些以及将来更多的旋耕刀片。
质检员每个厂子都有,但都是对上负责。至于更进一步的质量认证体系,就是体系那都是十几年后才在中国被广泛认知的东西。而那个时候,也是国人吃了太多亏之后的醒悟。
初步建立完整的品检体系,也是排在前面的工作之一。胡杨需要赵磊他们让这里的工人和干部明白,产量和质量放在一起的时候。
质量永远是在前面的。
当然,没人会天真的认为一两次宣讲就能彻底改变什么。但胡杨相信,只要把工作持续做下去,大部分人都还是可以被改变的。
至于那些改不了的。那就更简单了,好聚好散就行了。
胡杨注意到鲁正伟也在人群中,而且听得很认真,并且还做了笔记。从他的眼神和面部肌肉反应上看,胡杨很肯定他不是在装样子。
看了一眼身旁的项凌江,后者顺着他的眼神看到了人群中的鲁正伟,轻轻点了点头。两人心里对鲁正伟的评价又稍稍提了几分。
除了鲁正伟和有限几个人教育程度稍高的人之外,其实大多数人都是在装样子。
这也很正常,你在听一些自己一知半解的东西时,是很难长时间保持专注度。
按照无聊的,做的无聊的实验。令人感到枯燥的情况下,正常人能够保持专注的时间只有20分钟。
这其实算是一个生理性的门槛,很难通过训练改变。所以最常用的方式,就是去改变“枯燥”。
如果你不感觉这件事枯燥了,自然就不再有这个门槛在。就好像现在,都是普通人。赵磊和鲁正伟都没有感到枯燥,所以他们都还保持着专注。而对其他人来说,这些都是枯燥的。
赵磊和周旭都是胡杨今天才刚认识的。他们的表现让胡杨多少有点惊喜。
尤其是赵磊,他是被临时要求给工人们讲课的。
突发状况最能考验一个人的心理承受力和基本功。总的来说,赵磊做的很不错。
所以,他和周旭肯定不是普通的技校生。
这个结果不难推测出来,胡杨不清楚项凌江有没有看出来。但他不会去求证,因为他相信项凌江。
在所有人都在忙碌的时候,胡杨和项凌江便成了最清闲的人。不过很快从北京打来的电话,就让项凌江也有事做了。又有两家货源松了口,表示想要谈一下。
胡杨叫上简友德,开车来到的江边。二十年后,所谓海景、江景、湖景都是发地产的大卖点。但在八十年代,却是只有穷人才会住在这样的地方。
原生态的江边的味道并不是清爽。尤其是在退潮的时候,露出大片滩涂,便会有浓烈的腥臭味。
要经过综合治理,还有相关的河道治理才能变成后来的样子。丹东境内几十公里的江岸只有市区那一段,有将近十公里的堤岸。
而其中真正完成系统治理的,只有中间不三公里的一段,那里现在是一座临江公园,就叫鸭绿江公园。
基本上,这个公园就是丹东市的门面了。这个时期,旅游产业这个感念对于中国大多数地方政府的官员来说,都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
旅游,对于大多数当时的中国人来说,还都与出差、会议、单位活动联系在一起。自费旅游的普及,那还要等上好多年。
胡杨并没有去哪个干干净净的鸭绿江公园,而去了那些最原生态的地方。
那种湿漉漉的腥臭味,让简友德直皱眉头。不明白胡杨为什么站在江边,直愣愣的出神。
二十几年后,就他现在站的地方,都会盖满江景房。这些房子将会产生巨量的财富。而现在,这片地皮却是没人愿意住的烂地方。
胡杨并不是在感叹沧海桑田世事变迁,或是总基础了物极必反,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道理。
他只是在努力说服自己,不要成为中国第一代房地产大鳄。这对现在的他来说,太容易实现了。根本不需要费多少心思和力气,就可以在十年之后聚集大量财富。
而这些财富又会在下两个十年里翻几十上百倍,甚至更多。
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胡杨长长的吐出一口浊气。
低声对自己说:“钱永远都不能为目的,而只是实现目的的手段。重活一辈子,并不是为了当首富的。”
简友德并没有听清胡杨小声说了什么。但他却可以清楚的感觉到,胡杨好像是想通了什么事。
胡杨转身走向吉普车,说道:“晚上要和镇区领导吃饭,一个都别让他们站着回去。”
简友德自信一笑:“保证完成任务。”
晚上一桌饭安排在纺织厂的餐厅。原因很简单,丹东纺织厂是振安区最大的企业,所以餐厅基本上也就是振安区最好的餐厅。
同在一个镇子上,距离也就几里地,也算是地缘上的兄弟单位。
原本这只能算是一次很普通局,但因为振安区区长陈广德出席,所以纺织厂这边也派了一个办公室主任作陪。蛤蟆塘镇这边书记郑友亮和镇长万立军都出席,副镇长王书宽也来了。
这位区长会出席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他是项凌江父亲的老部下。
酒桌上最大的干部是自己人,那这顿酒喝起来自然就有意思的多了。
硬桥硬马的拼酒那正是简友德最喜欢的套路。无论那种酒,他都是来者不拒照单全收。
第57章好消息
酒有人挡着,胡杨和项凌江也能空出心神和区长好好聊聊。
陈广德年纪四十出头,身上还有明显的军人印记。身材并没有同龄人的臃肿,精气神也很足。
一杯白酒下肚,话匣子立刻打开来。胡杨也终于算是侧面的了解一点,项凌江他爹当年的光辉事迹。
不需要太多具体的故事,光看的他光辉的履历就能感受到。
共和国建军史上最年轻的连长,团长,旅长,军长的名单中,都有他老爹项南的名字。
离开部队之后,陈广德回到老家进了机关。四十岁出头到现在这个位置,还是有上升空间的。
老上级的亲儿子来自己的地盘,陈广德差一点就拍着自己胸脯大包大揽了。好在酒还没喝到那个程度。
但他同样充分的表达了一个意思,有什么事都可以来找他,千万不要跟他客气。
陈广德的这种态度表达的很充分,这不仅项凌江能感觉到,在座其他人也都能感受到。而这其实就今天这顿饭的核心目的所在。
简友德成功的把所有人都灌到了桌子下面。当然这其中不会包括陈广德,他也唯一一个自己离开酒桌的人。
包括胡杨和项凌江在内,都是被人抬出去的。胡杨是装醉,但项凌江是真的。
他们住的地方是也是纺织厂的附属招待所。就在饭店的旁边,过个道就是。
招待所的条件很一般,但胜在干净整洁。虽然旁边就是一条小河,但墙上没有霉斑,被褥也没有霉味。躺在上面还能闻到一股刚晒过的被子才有的味道。
有很多事如果不细纠的话,都是挺美好的。就比如这被子晒过的味道,恐怕没有人会讨厌。但如果你知道这味道其实源自被阳光杀死的螨虫,你还会喜欢吗?
今天晚上陈广德所释放的善意,如果往深了想也肯定不是看起来那么美好。
昨天晚上那顿饭没并没有让两个技术员参加。所以他们今天都是按照正常时间开始工作的。
胡杨和项凌江都是中午前才来到公司的。来了之后他们才发现,昨天同样被抬回家的鲁正伟竟然一大早就来了。
眼睛里还有血丝,身上还有未散的酒气,但的确是在指挥下面的人开始工作。
胡杨和项凌互看一眼,心里又都默默给他加分,还真拼啊。
有鲁正伟配合赵磊和周旭,自然工作开展的十分顺利。晚上下班之前,第一批重新通过堆焊加强的旋耕刀片出炉。
赵磊和周旭经过检查之后,给出了一个很不错的评价。可以保证达到与北京技校那边相同的水准。
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胡杨示意鲁正伟立刻向全厂的人宣布。胡杨相信他有能力借此带动全体工人的情绪。
而在胡杨和项凌江看来,这个结果并没有什么悬念。他们真正在关注的,是另外一个消息。
这个消息是在第二天的上午才姗姗迟来的。确切的说,是两个消息,虽然内容几乎是一样的。
它们分别来自河北和辽宁的农资局。是对华夏科技送检的旋耕刀片,所做的实地检验报告。
河北省的结果是1200亩,辽宁省这边是1100亩。原本以为辽宁这边会更高的,没想到河北会多一百亩。
后来胡杨才知道,这是因为河北那边用来检验的那块地,是专门的试验田。所以沙石含比非常低,并且经常会被用来检验各种农耕设备。所以相对而言,土质的状况更加松软。
不管怎么算,加上多少的浮动,结果都是超过1000亩的。光是这个结果,就已经可以与日本的刀片竞争了。
除了两份报告之外,还有两份来自两个农资部门的函。河北农资委这边直接下了订单。总共订了一万片,一个月内完成第一批次不少于三千片。其余的在两个月内完成。收购价格是每片三块九块,比日本川崎的旋耕刀片便宜一毛钱。
这个单子的细节并不是胡杨他们谈的。说起来这个单子,还得从先锋农机长那边捋起。
河北农资委负责采购的张科长,是先锋农机厂那位林副厂长的好朋友。相处林勇副厂长可没少利用这层关系,往那位张科长手里硬塞他们厂的刀片。
而这回经过堆焊工艺改之后的刀片,是林永亲自送到农资委去的。原本那位张科长是根本不想收的。所以林副厂长为了激他,就要和他打赌。
如果检验结果不到1000亩,林勇就把自己压箱底的那两瓶五粮液拿出来。而反过来,如果结果超过1000亩了,那张科长就要优先采购他们的旋耕刀片。
为了能够名正言顺,他们才定下了三块九这个价格。比日本公司便宜一毛,也算是可以交代。采购本国产品总比用精贵的外汇配额,买外国的货来的划算。
其实在打赌的当时,林勇副厂长心里也不是那么有底的。但形式所迫,由不得他退,他也无路可退。
先锋农机已经拆分完毕,新厂长已经带人另起炉灶,他必须给一厂的男女老少找一条活路。而眼前这唯一的路,就是这些改造过的旋耕刀片。
所以出了结果之后,最先大笑的人就是这位林勇副厂长。几个月来的压力,一下子就卸掉了。
胡杨他们还没看到消息的时候,林勇就已经的跑到张科长的办公室。爽朗的笑声,整个走廊都能听得到。
张科长自然姓张,张立忠。与林勇是高中同学,后来一个下乡一个当兵。人生际遇不同,却将友谊保持了十几年。
张立忠说道:“老林,这次还真不是冲你我的交情。只要是质量相近,我们还是会优先采购咱们自己生产的刀片。”
林勇笑着说道:“哈哈哈,不管什么目的,你们收购刀片就是大好事。啥也别说了,跟我喝酒去。”
张立忠说道:“这才几点,喝酒也要等下班。有个事我得问一下,这刀片是华夏科技卖的。用的是你们厂的库存对吧。”
林勇点头说道:“没错,华夏那边已经买下全部库存。现在已经运走两批了。第三批明后天就上路。”
张立忠轻轻点头:“那你们厂这边下一步有什么计划。难道还继续生产旋耕刀片,为华夏科技供货?”
话都说的这么透了,林勇怎么能不明白老朋友的意思。其实还真有点感动,这是真替他们着想才会关心的事。
林勇顿感自己这个朋友真的没白交。一转身,走到门口抬头在走廊里看了看,然后把重新把门关好。
这番动作,倒是让张立忠一头雾水。这是啥意思,怎么弄的这么谨慎。
林勇拉过椅子坐到张科长对面,说道:“既然你都问了,我也就不瞒你。下一步的确是继续生产旋耕刀片,但具体的工艺会有所调整。出产的不再是成品,而是半成品。少了后面几道热处理工序,成本还会进一步降低。”
张立忠听完,有些不满:“就这还用弄的这么神秘?”
林勇说道:“别急呀,我们先锋和华夏还有后续的合作计划。”、
张立忠立刻来了兴趣:“后续计划?”